夏日的骄阳透过木窗,洒进杨家岭的一孔孔窑洞,照亮了室内的书桌、油灯、躺椅,也照亮了挂在墙上的一张张老照片。
几乎每个走进杨家岭毛泽东旧居的参观者,都会被那张单人照吸引。照片中,毛泽东站在窑洞前,身体微微前倾,眉头紧锁、神情凝重,正在给120师的干部讲话;旁边的凳子上,放着一个搪瓷缸;毛泽东裤子的膝盖处,两边各打着一块长方形的补丁。
透过这张照片,廉洁政府可感可触。
延安时期,我们党第一次提出了建立廉洁政府的施政纲领;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住窑洞、吃粗粮、穿布衣,以身作则践行“延安作风”;中国共产党通过铁的纪律、严的规矩捍卫着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一座廉洁政治的丰碑高高树起。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这个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在延安洛川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提出了“铲除贪官污吏,建立廉洁政府”,这也是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建立廉洁政府的施政纲领。
后来通过的《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等具有宪法性质的纲领性文件,都将“厉行廉洁政治”列入其中。
延安时期,处在内忧外患中的中国共产党选择把“廉洁”摆在重要位置,与当时的局势密切相关。国难当头,为了担负起扩大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彻底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神圣任务,中国共产党开始大量发展党员。到1938年底,党员人数已经从全面抗战爆发时的4万多人增加到了50多万人。
有些地方为了追求党员数量忽视了质量把关,导致一些思想不纯的人混进了党的队伍,损害了党的形象。加之国共合作后,国民党用升官发财酒色逸乐来引诱共产党干部,一些党性不强的干部开始以权谋私、贪图享乐,党和政府的威信被破坏,党群关系受到严重影响。
廉政建设,是预防腐败侵蚀党的健康肌体、巩固党的执政安全的必然选择。延安时期,党中央和边区政府大力推进党的廉政法制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形成了比较完善、相对管用的党的廉政法律制度体系。
“贪污数目在1000元以上者,处死刑;贪污数目在500元以上者,处以5年以上之有期徒刑或死刑……”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实施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展厅内,重温1939年颁发的《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条例(草案)》,可以看到中共中央以铁的纪律惩治贪污腐败的坚定决心。
《条例》中规定了边区所属之机关部队及公营企业之人员、群众组织及社会公益事务团体之人员贪污论罪的十种行为,并按照贪污数目规定了具体惩处标准。这些专门性法规的建立,为廉政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1939年1月,某团政治委员刘振球生活极端腐化,经常拿公款购买私人奢侈品,私吞公款,被开除党籍;1941年底,清涧县张家畔税务分局局长肖玉璧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公款3050元,被处以死刑;1942年2月,党员刘春景因贪污渎职生活腐化被警告……虽已时隔多年,但延安革命纪念馆展板上一个个严惩贪污腐败的案例依然令参观者警醒。
一份份史料展现了中共中央从严惩治腐败的坚定决心。武利芳 摄
延安市委党校副教授崔苗介绍,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1月至1941年6月,陕甘宁边区20个县共审理了235起贪污案件。加大惩治力度后,腐败滋生蔓延的态势得到有效遏制,边区政府成为廉洁勤俭政治模范区。
除了重典治贪外,中国共产党还十分重视共产党人和党的干部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塑造与理想人格的培育。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强调:“共产党员在政府工作中,应该是十分廉洁、不用私人、多做工作、少取报酬的模范。”“因此,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
倡导廉洁奉公,反对自私贪腐,这是中央对党员的基本要求。1939年,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中全面系统阐述了共产党员应该怎样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将无私奉献的要求上升到党性原则和共产主义道德的高度。
通过对廉洁政府的不懈追求,延安的政治生态愈加清朗。1940年陈嘉庚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考察团访问延安,他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十分廉洁,他们的工资标准和一般干部、士兵相差很小,这同国民党达官贵人的贪污腐败形成鲜明对照。后来,他在《南侨回忆录·弁言》中写道:“余观感之余,衷心无限兴奋,梦寐神驰,为我大中华民族庆祝也。”
正如陈嘉庚所看到的,在清正廉洁方面,党的领导人始终以身作则,走在前列。
1939年冬季的一天,毛泽东唯一的棉裤被拿去洗了,他就围着破棉被在窑洞里批阅文件。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员萧劲光看到后,建议警卫员立即领取一床棉被和一套棉衣送来,但被毛泽东严词拒绝。他说:“我现在如果搞特殊,人民群众就会不相信,他们就会说我们不是真革命者,是蒋介石,是皇帝……”
杨家岭革命旧址讲解员惠晨介绍,居住在杨家岭窑洞的5年间,虽然物质条件极度匮乏,但是毛泽东主席创作了一篇篇对中国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的光辉著作,比如,大家熟知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反对党八股》等。收录在《毛泽东选集》的159篇文章中,写于杨家岭这孔窑洞的就有40篇。
美国著名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延安访问毛泽东后,曾在访问记中写道:“党的负责干部,住在寒冷的窑洞,凭借微弱的灯光,长时间地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有物质享受,但是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寥寥数语,勾勒出共产党人贫贱不移、胸怀大局的光辉形象。
1941年春天,朱德到八路军留守兵团骑兵旅教导队视察,看到院子里挂着战士们猎来的豹子皮,忍不住摸了摸。教导队的同志们早就听说总司令铺的、盖的都很单薄,决定送一张豹子皮给他,但朱德却说:“我们党是有规矩的,不兴送礼这一套,我这个当总司令的更得带头遵守啊!”
作为抗日根据地的财政长官,彭德怀从不接受特殊待遇,如果有谁给他做了特殊的饭菜,他不但不吃,还要严厉地批评。彭德怀秉持的观念就是“有盐同咸,无盐同淡”,他最看不惯的就是拿着公家的钱互相请客,大吃大喝。
周恩来在简陋土炕上加班完成纺线任务,患有严重胃病的刘少奇制止了警卫人员提出多配给大米、白面的要求,林伯渠戴着断了腿的眼镜办公,徐特立“携带两个冰馍馍,一天开会好几处”,谢觉哉把自己的两匹马交给公家用于生产劳动……延安时期,党员干部廉洁奉公的事例不胜枚举。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正是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新的、清正的、廉洁的、不搞歪门邪道的“延安作风”,才打败了国民党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西安作风”。
岁月悠悠,一个个红色坐标永不褪色。革命圣地延安迎接着一批批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参观者,他们将自己置身历史现场,感受廉洁伟力。
2024年5月,退役军人何先生选择和战友们组团来到延安,奔赴一场红色之旅,“站上延安这片土地,置身于一孔孔窑洞,我才深切体会到我们国家能有今天的成就实属不易。正是因为党的领导人在艰苦环境中也能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团结带领人民走向胜利。”
1945年7月初,国民政府参政员黄炎培一行应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邀请,飞赴延安访问。
在延安的短短数日,黄炎培走访市场、学校,与街上群众、商店店员们交谈。在这里,他没有看到一块荒废了的土地、一个游手好闲的人。中共中央和政府领袖生活很苦,而老百姓的新建筑增多、生活较好。黄炎培感受到的,是一种与重庆截然不同的清新气象和勃勃生机。
访问即将结束,黄炎培向毛泽东坦陈,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部历史,“政怠宦成”“人亡政息”甚至“求荣取辱”都有,总之都没有跳出这周期率。中国共产党如何能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对于黄炎培的提问,毛泽东自信地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延安革命纪念馆内,一座名为《延安窑洞对》的青铜雕塑将这一历史时刻定格。雕塑中,毛泽东神情从容、自信,黄炎培面露期待、信赖。
延安革命纪念馆中的《延安窑洞对》雕塑。武利芳 摄
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是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时代答案,也是廉政建设的重要保障。
“金豆豆、银豆豆,颗颗不能随便丢,选好人、办好事,投到好人碗里头。”延安时期,这首歌谣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延安革命纪念馆内有一张“投豆选举”照片,展现的就是陕甘宁边区民主选举的场景:一张大桌子上摆着8个碗,桌后站着一队老乡,老乡手里握着粮食豆,大家按顺序投进碗中。
从1937年边区政府成立到1946年,全边区先后开展了3次民主选举运动。通过民主选举,人民的监督权得到充分体现。
“虽然那时候当地百姓大多不识字,但可以用手中的豆豆使那些不称职的干部纷纷落选,而那些真正为民务实清廉的干部则走上了领导岗位。”
延安革命纪念馆讲解员王园园说。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在陕甘宁边区推行民主政治,强化人民群众对权力的监督。参议会作为边区的权力机关、民意机关和立法机关,有选举产生各级政府、创制和复决边区法规、监察及弹劾边区各级政府之政务人员的权力。此外,创造性地提出并实行“三三制”(政权中人员分配时,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政权体制,开创了协商民主的先河,有效破解了政权机关的权力制衡、民意表达和相互监督问题。
1938年10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各级党委暂行组织机构的决定》,规定在“区党委之下,得设监察委员会”,负责监督各级党的机关、党的干部及党员的工作。1945年,党的七大规定,必要时可以设立党的中央监察委员会和地方监察委员会。为加强对政府各部门的监督,边区政府还设立了审计处和行政监察员公署,以此促进公务人员廉洁从政。
回望延安13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一孔孔简陋窑洞、一碗碗粗粝小米饭、一件件补丁衣服中锤炼出的,是一个政党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这本色,传承至今,依然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