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设置

发布时间:2025-06-26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综合办公室简介

综合办公室是工程训练中心的重要管理部门,起到承上启下、协调各方的关键作用。主要负责中心的日常教学及行政管理工作,涵盖中心四个层次的教学管理及服务,以及文件收发、资料整理、档案管理等基础事务,以确保中心工作的有序进行。同时,综合办公室也是信息沟通的枢纽,及时传达上级指示,反馈基层情况,保障中心与学校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畅通。在人员管理方面,综合办公室承担着员工考勤、绩效评估等工作,激励员工积极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此外,办公室还负责组织安排各类会议、活动,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增强团队凝聚力

 联系电话:029-62690260










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办公室简介


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办公室(以下简称‘双创办公室’)”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的重要管理部门。双创办公室主要负责统筹、安排、协调学校相关部门和学院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并对中心双创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估。负责宣传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方针、政策和法令;负责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的组织管理与实施;负责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孵化与管理;负责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校企合作的洽谈与组织负责科技社团的管理考核











电气技术教研室介绍

硬件电路为主的照明电路实训台三相交流电动机控制实验柜,和软件硬件组合的机械臂电气控制实验台、PLC/HMI电气集成控制实验,构成内容丰富、知识交叉、梯度递进的硬件资源,是基础技能到创新应用培养体系的基石;教学内容涉及安全用电知识、电源供电、常用电工测量仪表使用方法、不同导线接头、布局、走势的工艺、以及电路、系统运行调试方法等;教学宗旨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成为具备扎实理论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升社会竞争力。

教研室由控制工程、计算机、电气控制专业方向的11位老师组成,其中高级工程师3人,有企业公司工作经历的8人。团队在控制、检测、工业组网等领域有成熟丰富的教学与研发经验,秉持以电气之光传知育人激发同学勇担使命,用知识赋能行业发展,为社会进步积蓄力量。








电子技术教研室简介

  电子技术教研室是工程训练中心下属的专业教学与科研机构,致力于培养学生在电子技术领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教研室以“理论结合实践”为宗旨,为学生提供先进的实训平台,助力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电气工程类等专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教研室承担《电子装配基础实训》、《工程技术综合课》、《嵌入式系统开发》等课程的实训教学任务,开展电子装配、电路调试、智能硬件开发等技能训练。为师生提供各类电子设计竞赛的技术支持与指导。

教研室现有专职教师11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占比40%。团队在电子设计、智能控制、物联网等领域具有丰富的教学与研发经验。










机械制造技术教研1室简介

机械制造技术1组作为工程训练中心成立最早的教学组之一主要承担“基础工程训练 - 装配实践”“工程技术综合实践”“机械系统集成”等多门工程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教研室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实力不俗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工9人,其中副教授1人、高级工程师1人、讲师5人、工程师2人,且由多名“双师型”教师构成。众多教师具备企业一线技术经验,将工程实践中的宝贵经验融入教学,使学生所学更贴近行业需求。在科研方面,教研室成果丰硕,主持各类基金、课题、创新项目等20余项,承担多项省部级项目与横向课题,授权专利20余项。

教研室学术氛围浓厚,师资梯队科学合理,教学实践、科学研究水平较高,研究方向稳定。教师们积极投身教材编写与教学成果建设,先后主编和参与出版各类专著及教材5部,参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同时,主持、参与国家一流课程建设、省级教改项目、省级双创课程、实验室教学建设项目等教学相关项目20余项。

在教学改革中,教研室教师主动参与中心的基础工程训练、工程技术综合实践等教学改革,并承担主要工作。在工程实践教学方面,积极投身各类教学能力竞赛,荣获国家特等奖2项、省级特等奖3项,还发表高质量教研论文5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大赛,获得国家级奖23项、省级奖58项。在人才培养及推动社会经济效益发展方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机械制造技术教研2

机械制造技术教研2室现有教师 9 人,其中高级职称 4 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1人,博士以上学位占比超 10%,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创新团队。聚焦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机电液一体化等领域,组内教师主持省级教改课题 5 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 2 项,出版教材4 部。教研组成员积极投身科研,近五年发表核心期刊论文8余篇,与8 家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积极推动技术成果转化。秉承 “产教融合、知行合一” 理念,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机械工程人才,助力行业技术创新与发展。















现代加工教学组简介


       工程训练中心现代加工教学组作为国家级实训教学示范中心的核心板块,立足智能制造前沿,构建“教学-实践-创新”一体化育人平台,承担工训基础课程、综合实践项目、学科竞赛及科研攻关任务,是培养现代制造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 

      教学组下设数控车、数控铣、特种加工三大模块,涵盖智能制造核心技术板块。数控车模块配备10台设备(华中数控7台、发那科系统3台)助力学生掌握多平台编程与精密车削技术。  数控铣模块配备7台北京精雕设备(三轴5台、五轴2台)与5台发那科系统加工中心(三轴3台、四轴2台),支持从平面加工到多轴联动复杂曲面成型的阶梯式训练。特种加工模块配置2台电火花线切割设备与5台激光加工设备,拓展非传统加工技术实践,为精密模具、微结构件等项目提供支撑。 

      教学组以“思政融通、夯实基础、创新驱动”为特色,将三级安全教育、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实训全流程,通过项目化实训教学,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工程思维、质量意识与创新能力,为服务制造强国战略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普车教学组

普车教学组是工程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普通车床加工的操作技能培训。教学组拥有一支专业素养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熟练掌握普车操作技巧,能为学生提供全面、专业的指导。教学组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涵盖普车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以及常见加工工艺等内容。通过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普车的基本操作技能,具备独立完成简单零件加工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热加工教学组简介


热加工教学组作为工程训练中心的一个重要部分,承担学校本科生金工实习中热加工实习的基础教学任务,还支持中心开设的工程训练综合实践课的任务,每年为3000余学生提供理论及实践操作的学习。本教学组加工设备仪器、场地、工具等对全校师生开放,为学生创新创业课外发明、竞赛比赛、科研活动等提供帮助。

   本教学组共有教学人员7名,其中博士1人,本科及以上3人,高级工2人,场地面积500余平方米,各种焊机加热炉机加设备检测设备试验机等50余台,可提供焊接铸造热处理的相关实习项目。

1.铸造训练室对学生开展传统铸造实践训练,即砂型铸造中的手工造型方法。训练分为整模造型、分模造型、活砂造型、三箱造型等内容,学生通过学习实践操作,掌握常用的基本手工造型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焊接训练室使学生了解焊接在机械制造中的作用,焊接生产的工艺过程、特点、种类、应用及发展;通过指导教师的讲解、演示以及同学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掌握手工电弧焊的操作技能,了解氩弧焊、CO2 焊、点焊的焊接过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机械设计制造奠定必要的基础。

3.金属热处理训练室针对金属热处理的基础理论和基础工艺展开教学,培养学生掌握金属热处理生产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完成热处理操作硬度的检测金相的制备利用显微镜进行金相观察等内容,初步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了解金属热处理生产的工艺设备和机械设备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基本质量意识,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热加工教学组全体教学人员齐心协力、不断进取,为提高本教学组的工程训练教学能力努力奋斗,在支持大学生工程创新创业的道路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钳工/铣工教学组简介

西安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钳工/铣工)教学组,是学校工程实践教学的重要团队,主要负责钳工、铣工等基础机械加工的教学与实训工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工程意识和工匠精神。钳工和铣工作为传统机械加工的核心内容。是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基础技能的关键课程。

钳工训练主要学习手工加工技术,包括划线、锯削、锉削、钻孔、攻丝等操作。通过制作简单零件,学生能够熟悉工具使用、尺寸测量、精度控制,锻炼耐心与细致的工作态度

铣工训练侧重机床操作,学生将学习铣床结构、刀具选择、工件装夹及平面、沟槽加工等方法。通过实践,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流程,理解切削参数对加工质量的影响,培养安全规范意识。

课程采用“理论讲解+示范操作+实践训练”模式,强调“做中学”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为后续专业学习奠定坚实基础。通过训练,学生不仅能提升专业技能,更能体会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








维修保障组

维修保障组是支撑中心正常运行和保障教学科研任务顺利开展的基础性管理与服务部门,承担着设备运行保障和环境安全维护等关键职责。其主要工作包括各类实验设备和实训场地的安全巡检、日常维修、技术改造及隐患整改,确保教学平台安全、稳定、高效运行。维修保障组还负责实验物资的采购管理、零部件加工工艺的编制审核、加工任务的统筹调度与进度协调,保障训练任务按时高质量完成。全组始终秉持“安全第一、服务教学、保障有力”的工作理念,强化责任意识,优化服务流程,不断提升支撑保障能力,为中心的高质量运行提供坚实支撑。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王卓然